更化则可善治——中国水墨画的现代意义丨1204丘挺讲座回顾

2020-12-22  来源:互联网 

2020年12月4日下午两点,上美讲堂如期与师生在上海美术学院418教室见面。本次讲座我们有幸请到了丘挺老师,带来题为《更化则可善治——中国水墨画的现代意义》的学术讲座。讲座开始前,唐勇力老师更是视频连线,介绍了丘老师在中国画领域的相关研究,再次对丘挺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

丘挺老师

丘挺老师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以及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丘老师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与代表性的水墨艺术家,多次参加国际性大展并获奖,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波士顿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知名机构收藏。其专著《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被全国十几所院校定为专业教材,此外还著有《宋人山水造境研究》、《山水之眼》、《丘园养素》等,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

“更化则可善治”引自董仲舒的一句话,是对中国文化未来性的思考。如今在思想界、哲学界包括艺术界有着各种声音,对于水墨画的概念更是如此。马克思·韦伯曾说“人都是建构在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丘老师认为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化、流派的文化、地域的文化,都是构建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

中唐以来对水墨画概念的探索

水墨画是中唐以来指称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概念。晚清以来,国运颓唐,国家遭遇民族存亡危机,伴随着对“民族国家”建立的期待,国人全面反思传统文化,新的国族意识逐渐确立。为了区别于西洋,强调民族性和国家观念的认同,表明中国身份,水墨画的概念应运而生。回望历史,“水墨画”与“中国画”这两个词,尽管其意涵在社会、文化变迁中不断衍化,指代有变异,但是原来的价值系统大抵保持稳定。

在国际语境中,“中国水墨画”的提法越来越被普遍接受。历史地看,“水墨晕章”“墨分五色”等水墨概念已经代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特质,不会因为叫“水墨画”而消解笔墨理法和程式语言系统的内在理路及品评标准。然而,“水墨画”之名又似嫌宽泛,丘老师认为“中国水墨画”这个称谓便同时兼顾了价值系统的整体性与历史性。

自八五美术新潮以来“新水墨”概念慢慢形成,这一概念有意跟传统中国画所界定的笔墨理法、品评方式拉开距离。不少批评家认为水墨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新时代有不可救药的滞后性,水墨语言中环环相扣的程式是中国画发展的障碍,把程式看成是封闭性的、陈陈相因的。对水墨现代性的期待变成了对传统的抛弃、与传统的简单对立;或者将现代性等同于西方化,以“新”“前卫”标识身份,升级了进化论的合法性,而对其传统渊源、现实处境罔顾所以。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

纸本 35.960.1cm

至此,丘老师总结了当下中国水墨画的关键问题:一是“水墨”尚不能概括“中国画”这个称谓,或者说有价值模糊的趋向和危险;二是针对今天边界模糊、跨界时髦的艺术界,有必要厘清什么是中国水墨的核心价值;三则要明确“笔墨”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今天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境遇,是在“西学东渐”的大时代背景下思考中国水墨何去何从。

笔墨不仅能表现物象的轮廓、阴阳向背及质感,它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集中地反映了画家艺术表现的高下精粗。可以讲,笔墨在表现造化之骨气和精神的同时,还有不少传统朴素的辩证哲理如强调阴阳、虚实、开合等。当然,笔墨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笔墨”是指具体的笔墨技法,如用笔如何,用墨如何;广义的则更包含气、景、章法、色彩等完成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所运用的一切手法,而用笔、用墨的种种技法和风格都是笔墨具体化的表现和运用。

丘老师还谈到山水中“潇湘”这个母题,今年疫情时大家呆在家乡无法返校的线上课程的隔空互动,这种上课方式还是人生很值得回忆的。潇湘就是一个乡愁的概念,在中国历代文人的吟咏,通过诗、通过画、通过音乐琴曲等等体现的。

比如南宋郭沔《写潇湘水云琴曲》借九嶷山之水光云影抒写抑郁眷念,一派水墨兴味。人与云水相望相化,此类水墨意象南方常见,悠远、空旷、不激、不厉……”——“不激、不厉”中国人对那种愁苦的表述很注意度的拿捏,不是像浪漫主义很夸张地表现哀怨,而是贵在含藏悠远,既有去国怀乡之愁绪,亦有含藏悠远之情愫。玄远幽微,泠泠水云之中有淡淡哀怨与温婉,此种质味可以诗,可以琴,可以画。还有一段小跋:“潇湘琴曲难于幽淡、哀怨,温婉、郁烈。今人弹潇湘铿锵激昂有余,速度也快,大师录音里比较喜欢吴景略。他对韵致的理解,力度和愁绪的控制恰如其分。

潇湘这个题材是中国画里很重要一个题材,在沈括《梦溪笔谈》里面就有潇湘八景的记载。宋代就很多这方面的画,被视为那个时代最富有诗意的一个题材。苏东坡提到宋迪,说他潇湘晚景说“浮空野水长,来看意渺茫”——天地间意境很渺茫的状态,所以萧湘八景涉及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等。在普林斯顿博物馆也有一套王洪的《潇湘》,它有夜雨、秋月、落雁、归帆、晚钟、落照、山市和暮雪。潇湘这个题材,不管是北派还是南派,日本还是韩国都有很多画家表现,潇湘母题不断的演绎,从宋迪的、王洪的潇湘八景、米友仁的潇湘奇观等等。可以看到这种意象就是一个生活感受的乡愁和历代母题的传统的符号概括的诗意造境的糅合。

这种糅合要打动观众的核心是乡愁,丘老师经常抄一些东西,比如海德格尔写科尔德林诗的阐释,跟中国人说乡愁是很像“诗的天职就是返乡,唯通过返乡,故乡才能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并且在守护之际把这神秘展开出来,这乃是返乡的忧心。”所以唯有游离,才能怀乡。山水画关于乡愁的东西,是一个核心的命题。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乡愁,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都在反复讨论这个命题。诗三百篇据说将近有五六十篇都是在写思乡,当然还需要进一步不断的去论证。再比如像古诗19首,可能有6、7首都在写思念故乡,唐诗宋词就更多了,那种离别、谪迁、出征等等。那么在绘画里,包括政治隐喻很强的《文姬归汉图》等等,都是有“乡”的概念。

因此丘老师借用余英时先生在《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的一句话:“科技甚至制度层面的西化并不必然会触及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的核心部分。” 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书画的探索问题,如何深入研究传统的核心概念、历史、技艺,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以“图真”论为核心的气、韵、思、景、笔、墨六要精义的阐发;书画品评从语义到概念生成的研究;对理、法、品、悟合一的整体观照;注重手艺、技法的尊严等问题。坚实的技法是对艺术效果和手段精确的区分和联系。

涵润

“研究之趣味与鉴赏之趣味,思古之情求新之念互相错综”王国维。

近百年来,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思考实际上是在挤压中寻找生存。在如今文化多样化的情况下,无论是水墨问题、中国画问题还是中国艺术的问题,不仅仅是“新”与“旧”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对从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挖掘与再认识,将它的自律性和外部拓展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统一。目前我们片面的强调它的自律性还不够,还需要进行外部拓展,而这正是历代中国画走在最前沿的大师们所做的工作。

黄宾虹反复强调中国画笔墨理法的重要性

丘挺老师展示了从北宋末年李公麟、王诜、米芾等到元代赵孟頫、钱选,明代董其昌等历代大师对“古意”的讨论,再到黄宾虹对唐法的追忆。所有的这些追忆实际上是为了求新,但求新不仅仅是不满于现在流行潮流,而是要通过复古来求新。这是中国文化里,尤其是建构在宏观史学高度,同时兼备着思想前沿性探索的这批艺术家,他们在寻找那个时代艺术往前推进的答案里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对于我们把握、研究、探索文化生存根源以及经典极具启示性。

丘挺老师在工作室

在讲座最后,丘挺老师总结道:威廉·德库宁曾说“我历来对创作出优秀作品不感兴趣,我不曾带着完美的观念进行创作,我注重的是看一个人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而不是带着真正在画廊的观念进行创作。”这对于今天中国的艺术生态是一种警觉,我们要时时警惕艺术的价值和趣味被裹挟。另外,艺术家的抗争常常是一个人向内的探究,需要不断地尝试,并且对未知秩序给予勇气和恒心。如何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在寻找内在时,独立于当下,创造不为潮流所左右的艺术形式,是值得艺术家去探究和坚守的。

精彩问答

在互动阶段,现场同学积极提问,丘老师一一进行了解答。

同学A:请问丘老师,您对当下比较流行的“解构传统”有何看法?它是不是所谓的一种与传统简单的对立?或者说西方一种观念的介入?它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是怎么样的?

丘挺:现在因为对图象和文本有一个重构再认识,我想这都是挺正常的。在西方的哲学里,这套系统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社会和世界的中转。我想中国画有些继承约定的惯性东西,给它解构重构,会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感觉,我想这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当然,这个解构不是为了解构而解构,必须有一个自我的生存逻辑、生产链。

我想今天的当代创作,“破”是鼓励,但这个“破”要自我形成一套自圆其说的逻辑链,自己建构的一套逻辑链,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套系统,那为了解构而解构当然价值不高,所以说还是围绕一个核心。

同学B:我最近在学习郭熙的《早春图》,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惑,现在学山水画,同学们大多都是从间接的图片入手,可能是印刷品或者网络图片,手中并没有真迹,即使有真迹,可能用一些碎片性的方式也没有办法学到真正的传统样式。丘老师,想请教一下您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如何去解决这些迷茫和问题的?谢谢。

丘挺:我在中央美院有一门课程,也是北京市的精品课程,就叫“宋人山水临摹”,当然这个课不止我一个老师上,中央美院山水专业几个老师都会一起来担当。

书画临摹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画法、材料研究、流派研究,包括现在所谓的图象学、政治学、宗教学和它的一些对应关系。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好课程必须兼顾两个,一个是显微镜式的让你微观的体验,一个是航拍,让你宏观的体验,两者结合。

上这个课,临摹的非常好,笔精墨妙,而且跟它的气韵、气息贴近,这是一个层面,这个必须有,但仅仅是一个层面。还有个层面很重要,就是支撑它生成后面的那些东西,包括这个艺术家在当时的情态里,他的生存境遇等等,这个我想都要去了解的。因为构建一个绘画史的认知,在同学们读中国画的时候很重要,它形成一个史学的坐标,这个坐标不仅得有笔精墨妙,而且知道生成这个逻辑链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有些是老师可以教你的,其实大学同学一定要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今天的条件肯定比古人学习还要方便。其实你想以前的作品都是在清宫内府里,或者在几个大藏家那里,一般人看不到,除非像董其昌这样拥有着极高政治身份地位的人才能看到很多。像八大要看个东西,都得写信给人家借两天,非常艰难。哪怕陆俨少先生他回忆当时在上海学画,也是经常在裱画店里看独画。所以今天的资讯时代能看到太多好东西的原作,但是需要你好好用心去做,自我的学习和自我的生产是很重要的。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