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户撒刀

2018-07-24  来源:互联网 

户撒刀,虽非出身名家,千百年来,却向世人讲述着它的坚韧……

户撒刀,又名阿昌刀,因其诞生地——云南德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户撒乡为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


云图片


史上所有的刀具家族记载中,云南阿昌族户撒刀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


云图片


身着阿昌族民族服饰制刀的长者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阿昌族的先民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大将沐英西征时(1441-1449)曾留下一部份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中原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族同胞。聪慧的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至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云图片


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


云图片


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家至少有把长刀。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得英姿勃勃。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云图片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


云图片


精心选材,不同种类选不同的钢材,一般都采用上好的弹簧钢、炭素钢等。


云图片


选好材后要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锻造时大锤、小锤、钳子配合默契,边烧边锻。


云图片


用刮刀反复刮磨铲白,刮磨要讲究过度均匀。


云图片


刮磨好的要用钢锉子进行磨,把一些不平的地方磨平磨光滑。


云图片


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用刮刀反复刮磨铲白,刮磨要讲究过度均匀。


云图片


淬火完毕还要精心修饰、打擦后刀面制作完成。


云图片


按照习俗,刀匠们还喜欢在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东方日出'等风格多样的图案并对刀柄精心镶嵌装饰,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云图片


刀成


云图片


尽管,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但经过抢救和保护,目前,从事刀具锻造的农户已达400多户1000余人,间接参与户撒刀制作的已是上万人,户撒乡工艺较集中的村寨就有10多个,户撒刀正在重新昔日的荣光。


云图片


                          


      了解更多详情请关注公众号:荒野求生刀具工厂

      咨询购买请加微信:x z d j 6 6 8 8

                        


云图片


        

云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