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事业融入青春的“三代筑港之家”

2022-03-31  来源:互联网 

  冬去春来,南太平洋上阳光明媚,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巴新项目部物资员张国鹏眼神坚毅,正在莱城的港口接收最新一批的清关物资。张国鹏出生在一个筑港之家,外公是一名船员,母亲是公司后勤职工,到了他,成为了第三代筑港人,站在了海外基建的热土上。

  张国鹏的外公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起义人员,上世纪50年代中期转业在青岛集训后分配到筑港局,成为一名船员,南到湛江,北到辽宁葫芦岛,一辈子几乎走遍了有港口码头的地方。到了六十年代,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张国鹏外公的报国心却越发火热,申请去了条件艰苦的苏北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参与大运河码头的施工建设,那时,全家人如同随军家属一般,跟着外公走南闯北,在陌生的地方建起临时的小家,后来听从单位调动北上天津,一家人才安定下来。但外公直至退休,依旧是春天走,封河回,转战在各个施工码头。

  张国鹏的外公为筑港事业奔波一生,张国鹏的母亲邵青艳33年来也一直奋斗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后勤第一线。1982年,18岁的邵青艳幼师毕业,进入公司幼儿园任教,后来逐渐接手管理公司食堂和青年公寓,有过教师经历的将在外的筑港青年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公寓被管理的井井有条,成为了筑港青年的第二个家。后来,有项目部选址天津新港,张国鹏的母亲收到任命,前往组建项目部食堂。她细细的将所有工作一次次的整理:职工打饭怎样可以更快,操作间怎样能节省空间,厨房水电怎样布局合理,邵青艳都一一考虑,职工一搬入项目部新址,就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看着奔波的筑港人在这里有了新的归宿,邵青艳疲惫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退休后的她在家闲不住,通过返聘,又在后勤岗位上工作了7个年头。对于母亲的早出晚归,张国鹏时常不解:母亲为什么在工作上这么拼呢?

  2019年,23岁的张国鹏完成学业也加入了筑港队伍,在工作中,张国鹏渐渐明白了外公“漂泊”的执着,母亲“早出晚归”的意义。“‘三代筑港之家’是光荣之家,趋于安稳不是我的选择。”在家人的支持下,张国鹏毅然决然选择了远赴巴新,开启了自己的海外筑港之路。2020年春节,突发的疫情将张国鹏隔在了大洋彼岸,万家团圆的时候,张国鹏的心里却充满了对家中的担忧。许是感受到了张国鹏的心结,母亲邵青艳一大早就来了电话,视频中的母亲在家中备足了防疫物品,电视上播放的新春节目、桌上摆着的项目部慰问品、锅里煮着的饺子,都让张国鹏稳住了几分心神。邵青艳认真的对儿子说:“在一天岗,干一天事,家里一切都好,别因为担心家里就在工作上少了干劲儿!”此刻,项目部也在尽力为海外职工准备着年夜饭,浓烈的新年氛围和母亲的电话给张国鹏服下了一颗定心丸,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坚守海外的心。

  一朝选择,终身不悔,在海外连续度过了三个春节的张国鹏,将“三代筑港之家”流动为荣的精神进行了新的诠释。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