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乡村振兴 潮州农业“黄金机遇”爆发更多“黄金效益”

2021-10-09  来源:互联网 

今年4月,《潮州市千亿农业产业发展方案(2021-2025 年)》(简称“方案”)印发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潮州将发力潮州单丛茶、畜禽、饶平水产三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引进中茶等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潮安区凤凰单丛茶等5个省级产业园、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完备,全市农业第一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并与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全链条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潮州市凤凰镇

红绿相映”助振兴

刚下过一场雨的天空明朗通透,凤凰镇连片的茶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苍翠。在凤凰镇叫水坑村,茶山旁涓涓泉水顺山而下,滋养着山上的茶树,远处一条崭新蜿蜒的硬底化道路将散落分布的良田串联起来。

叫水坑村“四好农村路”

在叫水坑村茶农林爱文家中,他正按照炒茶流程,有序进行杀青、揉捻等工序,翻滚炒制,一揉一捻间,浓浓茶香弥漫整个家中。林爱文原是叫水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通过单丛茶种植、加工、销售,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2016年,叫水坑村为扶贫户全额购置了制茶设备,林爱文家也用上了全套的现代化制茶生产工具,包括摇青机、炒青机、揉捻机等6台制茶机器。“鲜叶从这里倒下去,设定好炒制时间和温度,机器会自动炒制,几台机器同时工作,只需要1人操作。”以前炒茶凭着手感判断茶叶的温度,茶叶品质依赖经验来把握,现在用上了现代制茶机器,温度稳定可控,产量、品质双提升,使得制茶越来越不需要“凭经验”“靠感觉”。以30斤干茶为例,以往人工炒制需要3-4小时,而如今只需要2小时就可以完成,价格每斤上涨20元。

林爱文还经常向村里聘请来的茶叶种植专家学习茶叶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知识,曾经对茶叶种植仅略知一二的他,如今他俨然成为半个茶叶专家。

叫水坑村茶农林爱文

建设市首条“四好农村路”、引进现代制茶农具、聘请茶叶种植专家……近年来,叫水坑村改善了茶园种养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为叫水坑村茶叶的提质增量打下了基础,形成了“茶”为主导的产业支撑,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2020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18元,有劳力贫困户的收入由帮扶前的不足4000元增长至22980元,村集体收入由1.47万元增长至14万元,偏僻山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色,是凤凰镇产业发展的底色。叫水坑村海拔高,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这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叫水坑村地势险要,革命遗迹旧址众多,是战争时期凤凰山革命根据地分活动中心,内峎公厅是1934年潮澄饶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

当沉淀的红色基因与独特的自然环境相遇,叫水坑村这张名片在乡村旅游中迅速“出圈”,游客们纷至沓来。放眼望去,在山谷与河流之间的空地上,一边是修旧如旧、整体保留完整的内峎公厅,一边是清幽宜人、竹林环绕的休闲栈道。每到节假日,叫水坑村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听瀑流、赏美景、品佳茗。

“红绿结合,游客纷至。”叫水坑村紧紧抓住森林、茶叶、红色资源优势,实施“红色”引领、“绿色”驱动发展策略,着力推动“扶贫输血”向“产业造血”转变,走出了一条“以茶代旅、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叫水坑村党支部书记林泽程介绍,未来叫水坑村还计划按照“公司+经济联合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旅游项目。

数字茶园添“神器”

凤凰镇是中国名茶“凤凰单丛”的主产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栽培种植历史,7万多亩茶园,年产茶叶1000多万斤,产值10亿元,茶产业已经成为凤凰镇的绝对主导产业。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背后是农业科技的力量。

2020年,潮安区及凤凰镇分别成为全省数字乡村发展10个试点县区和20个试点镇之一。在凤凰山上,一排排绿树掩映之间的“小眼睛”正监管着茶园。“无论走在哪儿,都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查看茶园的温度、土壤湿度、风向、风速等相关数据变化,同时还可以观看茶叶生产过程,更精准地帮助指导生产,保持茶叶产量稳定、提升茶叶品质。”凤凰镇相关责任人介绍。“茶农一年到头需要跑到茶园里管理、耗时耗力,现在可随时随地监管茶园。”

与此同时,依托区块链技术,凤凰单丛茶生长、采摘、炒制、上市全程记录,潮安区还建立了茶叶安全生产溯源系统,通过扫描溯源二维码可查看产品介绍、采集期、生产规模、物流运输等产品溯源详情信息,为凤凰镇各大茶企提供产品信息和生产过程管理功能,实现不可篡改的茶叶溯源“农货链”,并提供生产过程直播功能。

“大数据”管理茶园,潮州茶产业再添新动能

“这是数字乡村的又一次升级。”买家通过网络,完全透明地看到茶叶种植、采摘、管理等“成长信息”,确保了茶产业的健康“生命线”,溯源更是一种保障,加强了品牌的保护,实现了“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的食品安全管理高标准。目前茶企“宋茶荟”已将主营的优势茶产品、茶器、茶点等信息上链,生成23个溯源二维码,实现产品溯源。

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不仅体现在茶叶生产。潮安区以“数字凤凰” 小程序作为载体,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单丛茶云名片”等应用,建设乡村文旅、村民守望、乡村服务站、村民自治等子模块,同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VR、5G、直播等新技术,打造高效优质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向国内乃至国际展现潮州农企和品牌农产品。目前,该平台已经上线9家茶企,搭建起自己的“数字云店”,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农业应用智慧化、产业发展数字化、乡村旅游信息化……随着潮州市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网络触角不断延伸,“数字乡村”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今天的潮州美丽乡村,正倒映着“数字乡村”的天光云影,享受着持续释放的数字时代红利。

接下来,潮安区将在凤凰、归湖等镇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茶园建设“数字茶园”,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生产管理中植入数字元素,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

“一村多品”促增收

东明村“石头竹子米黄墙”的新式客家小院风格

“石头竹子米黄墙”的新式客家小院和历史悠久的老房子交错而立,在闽粤边界,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曾经因为交通闭塞,让村里人无奈出走大山;如今,因为绿水青山,竹林茅舍,这里让游客趋之若鹜,东明村既有美丽乡村“颜值”,又留住了乡愁。

东明村位于饶平东山镇,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属革命老区,也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在党中央振兴乡村战略和扶贫政策措施引领下,东明村努力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模式和成功经验,形成了从“一村一品”到“一村多品”的发展新格局,实现美丽蜕变。

东明村是“青梅之乡”,全村种植青梅有1000多亩,年产量达300万斤。近年来,东明村立足于得天独厚的“梅”资源,打造“梅竹东明”特色品牌,形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每年梅花盛开时节,东明村漫山遍野的梅花同时绽放,犹如雪景一般,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今年1月,东明村建设一条400多米“农旅两用”的赏梅小径,仅赏梅旺季,东明村共接待游客约4万余人次,村民利用旅游旺季,在家门口销售农产品、土特产、特色小吃,同时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建设采摘园、农家乐、特色民宿,为村民持续增收。东明村以农带旅、以旅兴农,走出了一条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新路子。

东明村素有“竹编之乡”之称

在东明村,成片的竹林郁郁葱葱、随处可见。东明村竹编有300多年的历史,东明匠人就地取材,把挺拔而柔韧的竹子制成一个个竹篮、鱼篓、簸箕等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畅销福建、广东等地,已成为东明村重点发展产品。

百年竹林成为东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东明乡村独具魅力的名片。东明村把竹编技艺作为一项特色课引进校园,邀请老艺人来到校园给学生上竹编课,同时组织“竹编技能大赛”,加大竹编技艺传承和保护力度。据东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俊伟介绍,东明村未来将通过与饶平县电子商务协会的合作,打造竹编品牌,将更多的竹编产品远销省外,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

沿小径往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深处走去,莲池、古树公园、百年围屋、神龟石、古井屋等景点犹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东明村的角角落落里,铺开了“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振兴画卷。

  东明村百年围屋

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再到“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乡村振兴始终是多方关注的高频热词。

印发《潮州市脱贫攻坚交接衔接工作方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实施《潮州市千亿农业产业发展方案(2021-2025 年)》、全面启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实施“千万工程”……潮州各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极佳的历史机遇。

“黄金机遇”爆发“黄金效益”。未来几年,既是潮州市农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集中爆发期。当前,潮州市正全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档提速,加速迈向深入发展新阶段,一时间,乡村振兴如同一场“接力赛”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据潮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65元,两年平均增长8.5。

日出东方,潮涌韩江。今日的潮州,正以打造千亿农业产业集群为抓手彰显后发威力,展开腾飞翅膀,举全市之力奏响乡村振兴发展时代最强音。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