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所谓高情商,不仅仅是会说话

2019-01-06  来源:互联网 

说到高情商,我们会下意识的认为所谓高情商就是会说话,用俗一点儿的话说,就是会耍嘴皮子,嘴巴很甜,说的话让人舒服。

如果以这样单一的方式去理解情商,那么这世界上油嘴滑舌的人,岂不是都是高情商的人了?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本书就对“情商”这个概念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释。

这本书可以说是情商领域的教科书,因为“情商”这个概念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来的。

丹尼尔·戈尔曼可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仅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还多次荣获美国心理学协会的最高荣誉奖和终身成就奖。

正是因为他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情商这个概念,才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情商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也被誉为“情商之父”。

既然是情商领域的鼻祖级人物,那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什么才是高情商呢?

他认为情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简单归纳一下就是五个要点,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激励自己,理解他人,管理他人。

高情商的人首先要有敏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当情绪来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意识到情绪的存在,而不是陷入情绪的漩涡不自知,被情绪耍的团团转,甚至成为情绪的奴隶。

这里说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自我意识是情绪管理的基础,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情绪有一个恰当的反应,首先要看到它,你都看不见它,又怎么能够管理它呢?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个高情商的人,很少会迷失在自己的情绪里,他们也不需要通过第三方的提醒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他们自己就是旁观者,就是“第三者”。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旁观者”、“第三者”称为“第二个自我”。

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无意识的自我,一个是有意识的自我,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无意识地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个无意识的自我更多的是一个受本能驱动的单纯的执行者。

“第二个自我”不一样,它会思考,为什么我要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这样做的感受如何?我这么做开心吗?

情商高的人的“第二个自我”要比情商低的人更加敏锐,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及早地意识到当时所处的情绪状况。

作者在书里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一个武士向一位得道禅师取经,他问禅师什么是极乐世界,什么是地狱?

禅师说了一句贬损他的话,武士听了之后,极其愤怒,立即拔出宝剑,想要杀了禅师。

禅师说,这就是地狱。

原来禅师认为的“地狱”是,一个人情绪泛滥却不自知,这个人就已经游走在了地狱的边缘,因为你不知道他将会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出来。

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说,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非理性的,都是通过直觉和本能来应对这个世界,而情绪其实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

情绪一旦产生,它就像一个黑洞,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牵引、所影响、所驯服,事实也证明,我们总是会在情绪的引导下,做出很多让人后悔的非理性的事情出来。

在我们还没有坠入情绪的深渊之前,自我意识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人启动了自我意识,就意味着他启动了大脑的理性系统,一旦理性开始运作,情绪本能的冲击力就会减弱。

自我意识是人类的优势。像人工智能虽然十分强大,但是它却没有自我意识,它只知道不停的去执行命令,但是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也有自我意识了,那么它对人类就真的是一种威胁了。

能够及时地启动第二个自我还不够,想要真正做好情绪管理,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关键还在于能够抑制冲动。

发泄情绪很容易,但知道自己有了情绪,克制自己不被情绪影响,真的需要功力。

这个功力,说白了,就说自制力。那自制力的关键是什么呢?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这个词,其实来自于一个心理学实验。

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让一群小孩呆在一个房间,每个孩子的桌上放着一粒棉花糖,如果在15分钟内,他们能够忍住不吃这颗糖,他们就会被奖励多获得一颗糖。

孩子们需要在眼前利益和未来利益之间做出一个抉择。

如果选择顺从本能的诱惑,吃掉这颗糖,那么15分钟之后,他们眼前的糖吃完了,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没有吃掉糖的孩子们开心的吃着两颗糖。

情绪管理也是一样的,明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不好的、不对的、是有害的,但是很多人就是过不去那个坎,就是抑制不住那个冲动,就是想要发泄,这就是情商高的人和情商低的人的区别,而这种区别体现的是这两种人对情绪的认知习惯。

这种认知习惯就是,在那些看似难以控制的情绪面前,情商高的人会不断告诉自己和说服自己,先缓一缓、先等一等、先放一放、先停一停,比如先抽根烟,先喝杯水,先打个电话,先出去走一圈,然后再来重新面对这件事情,这个时候还会不会跟先前一样,会有同样的情绪反应呢?

延迟满足的这个过程,它的意义其实就在于提供情绪缓冲的时间,在这个缓冲的过程当中,退居幕后的理性开始逐步浮出水面。

如果这个缓冲的时间足够长,等到理性从大脑的配角成为正式的主角之后,那么被本能和感性支配的情绪就会慢慢的平和下来。

一个人有了敏锐的自我意识,也能够延迟满足、抑制冲动,基本上就能够做好自己的这一部分,也就是能够认识自己和管理自己,但是我们还需要跟别人打交道,所以我们还要懂得理解他人。

关于理解他人,作者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

同理心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感同身受的去理解他人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它需要投入;而同情心不一样,他并不需要让自己完全投入,他只是为对方的遭遇感到惋惜,出于善良去关怀他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抑郁症患者来说,我们大多数人对抑郁患者有的是同情心而不是同理心。

我们同情抑郁症患者的遭遇,但是我们并不一定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所以虽然我们带着善意跟患有抑郁症的朋友说,“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的,你要振作起来,你要乐观一点,你要想开一点”,但实际上这些话可能对抑郁症患者没有太多帮助,反而他会觉得,你不是那个真正能够理解他的人。

我们都喜欢跟自己相近的人做朋友,同理心高的人,他就像对方心里的一个小蠕虫,能够跟别人站在同一个阵线上,他能够让别人觉得“你真的懂我”。

在这个世界上,朋友很多,但能够真正理解我们的人真的很少,这或许就是情商高的人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我觉得,同理心的高低,其实代表了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力的高低。它需要这个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敏感的心智,开放的思维;相反,那些越是固执己见、越是片面狭隘、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的人,他的同理心就很难得到拓展。

当然也有心理学家指出,同理心虽然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它很消耗人的情感能量,为了确保不被累的筋疲力尽,高情商人士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可能需要经常切换。

如果一个人既能够管理好自己,又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那么无疑这个人在人际关系上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作者在这本书里指出,人们活得不开心、职场上得不到晋升,其实都跟一个人能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关。

很多公司的优秀员工和优秀管理者,他们的核心优势并不是在专业技能上,而是在领导力、驱动力、自信心和感召力等方面,而这些方面都体现的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个人魅力。

在婚恋关系和亲子教育中也是一样,因为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也是情商的范畴,正因为,人际关系对人的事业发展、对人的幸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作者在这本书的副标题里就提出了一个醒目的观点——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我觉得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哪个比较重要,跟一个人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哪个重要如出一辙。

没有智商,哪来的情商;没有情商,智商可能为零,所以都很重要,都是一个人身上不可分割的部分。

有人喜欢天才,但天才的情商大多都很低;有人羡慕高情商的人,羡慕他们总是能够把情绪和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但也有人会说他们“假惺惺”,太过圆滑,太会“讨好”他人,少了一点真性情。

情商并不仅仅是会说话,它的核心在于觉察情绪和掌控情绪的能力。情商的最高境界也许是,既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也能够敏锐地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在不委屈自己,也不讨好他人的情况下,还能够把话说的“圆滑”、把事情做得妥帖,既解决了问题,还能抚平心情,让人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