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的百岁感悟

2019-01-06  来源:互联网 

当一个人游走在死神的边缘,他会想些什么呢?

2004年,杨绛先生生病入院,在病床上的时候,她就一直在思索一个题目,叫做“走到人生边上”。

2005年杨绛先生出院,当时杨绛先生已经有90多岁高龄,即使出院后,身体依然不太好,经常吃药,人也昏昏沉沉。

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她当时正在跟“又老又病又忙”做斗争,但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她还是写下了这本4万字的《走到人生边上》。

因为刚刚大病过一场,所以杨绛先生对疾病有很深的感悟。

作为一个过来人,她在自序里就讲到了病痛这个话题。

她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无疾而终是天大的幸运,或者病的干脆利索,生病没多久就死去,也能称得算好福气。

活着的人尽管舍不得病人死,但病人死了终归是“解脱”了。

但解脱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病人的肉体还是灵魂?

人死了之后,是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还是说人的魂魄依然存在?

人的一生究竟有没有命理呢?

当一个人走到人生边上,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脱去浮华和名利的枷锁,好像更容易去直面生命中一些最本质的问题,比如生与死,灵与肉,命与运。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谈到灵与肉的这个问题时,杨绛先生认为肉体的欲望和人性里的灵性良心是不一致的。

当灵性良心占上风的时候,显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自制力、修养和他的功力。

当一个人的灵性良心被抛弃的时候,显现出来的是则是一个人内心里的“恶”。

杨绛先生在书里提到了两种人,他们很容易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弃灵性良心于不顾。

一种是名利心极重的人,把名和利看得太重要了,自然良心也就顾不上了。

世界本是一个名利场,自古以来,源源不断的人在这个“战场”上前仆后继。

名和利就像是一个黑洞,一旦陷进去,就很难走出来。

既然上了“战场”,哪还讲什么仁义道德,什么是非曲折、善恶公正。

正所谓成王败寇,在“战场”上只有赢和输,否则就是妇人之仁。

还有一种是自我膨胀的人,他们的自我太大了,以至于把良心都给吞没了。

比如说希特勒。

他屠杀了几百万的犹太人,自我膨胀之大,内心骄横之深,独裁统治之极端,震人心魄。

难道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一点忏悔之心?

至少在电影《帝国的毁灭》里,他和妻子爱娃自杀的时候,他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只有无尽的不甘心、不屈服和不妥协。

可见,他的帝国梦早已让良心杳无踪影。

再比如说,曹操。

曹操才华横溢,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仅仅因为一点点疑心,他就杀了故人吕伯奢一家八口。

灵性良心总是占上风,是圣人所为;灵性良心总是被抛弃,是魔鬼所为。

而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没有那么高的自制力,也没有那么高的道德心,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折中,一种妥协。

在这份妥协中,有活在人世间的一份身不由己;在这份妥协中,也暗藏着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

妥协并不意味着无底线,守住自己的底线,其实就是守住了自己的灵性良心。

善与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天使和恶魔之间,你会站在哪一边?

杨绛先生说,一个人的灵魂和肉体,在他活着的时候是一体的,灵魂通过肉体来感受这世间的一切。

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的灵与肉正式分离。

肉体消失了,但是灵魂仍然存在。

灵魂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但是它比肉体更能接受时间的检验。

人是需要锻炼的,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但正如杨绛先生说的,“锻炼”的成绩最终只留在灵魂上,肉体终将是要消亡的。

杨绛先生还在书中谈到了命理的问题。

人生在世,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

为什么有些好人多灾多难,而一些坏人却能够当权得势?

西方人喜欢说“命运的讽刺”,中国人喜欢说“造化弄人”,人究竟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杨绛先生说,命有好坏,运亦有好坏。

虽然人世间有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的,比如说原生家庭,但当你回头看很多人的一生时,你会发现,我们嘴里经常说的命运,其实只占了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一个人的性格、处境中的抉择、自由意志等主观因素,也同样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杨绛先生认为,做主的还是人,并不是命。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即使是赴死,你也可以选择昂首挺胸地去死,亦或是垂头丧气地去死。

所以,就有些人喜欢算命的做法,杨绛先生说,如果这世上真的有命运,那算不算都是一样的,不算也罢,算来算去就容易把自己搞糊涂。

在书的最后,杨绛先生还谈到了“人生的价值”这个问题。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既是普通人一生迷茫和纠结的问题,也是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主题。

有人说,人活着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这一生其实只是上天的一个考验。

一个人死了之后,如果他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灵魂就会直接升天,得到安宁和平。

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那么他将被下放到地狱,遭受永生不灭的酷刑。

如果一个人不好也不坏,或者又好又坏,那么他的灵魂首先会得到该有的惩罚,然后当灵魂得到净化之后才能升天。

那么这个考验公平吗?

从结果上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似乎很公平。

但是,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天开始,这个考验就是不公平的。

比如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家境富裕,能够获得很好的教育,那么他长大变成一个好人,会比较容易。

反之,有的人,生在清贫的家庭里,父母目不识丁,得不到良好的家教,生活艰辛,又处处受人歧视,如果这个人又刚好生性顽劣,那么他成为坏人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正是因为这个考验是不公平的,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怎么去活,就体现出了这个人的价值。

杨绛先生认为,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一个人修来的功德主要是在他的灵魂上。

一个相信灵魂、相信精神的人,说明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一个人有了信仰,他的信仰会塑造他的价值观,而一个人的价值观体现的就是他人生的价值。

佛教里常说四大皆空,人生犹如“镜中花、水中月”似的幻影,倡导人们不要过于执着。

虽然佛教否定一切,但它却提倡一个人要有信心或者说信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就提到,“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者,得如是无量福德。”

一个人信上帝,认为上帝是慈悲的,那么他的心里就会有光,他相信他所相信的。

一个人没有信仰,对自己相信的东西模棱两可,那么他的人生也将摇摆不定。

杨绛先生关于人生的价值并没有谈很多,可见,即使是作为一个走在人生边上的百岁老人,也难以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清晰的、肯定的答案。

也许,一个人能够本本分分地、勤勤恳恳地活完这一生,就已足够。

就像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的——我用尽了全力,才过着平凡的一生。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