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MPA 强监管将成行业常态

2017-08-16  来源:互联网 

  2017年8月4日,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在创新中规范发展》的专题中,首次提出“探索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对其进行宏观审慎评估,防范系统性风险。”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一词,出现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指那些“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将给地区或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冲击的金融机构”。而所谓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则是商业银行的评估机制。

  释放出两大信号

  此次将互联网金融纳入MPA释放出两大信号:一方面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在影响力方面已与传统金融处于同等地位,监管层对其认可;另一方面,意味着监管机构开始从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等迫在眉睫的具体风险,上升到更为中长期的潜在风险管控层面,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已经整体可控。

  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入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既是一种荣誉,表明其实力雄厚,影响大;也是一种责任,需要承担更为严格的监管指标,以降低其风险外溢效应。总体而言,不断加强监管也有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健发展,对正规发展的平台更是利好。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发布日期为8月4日,距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仅不到一个月时间。这也是监管层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表现,同时也说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什么样的互金产品会纳入MPA?

  金融产品是否会被纳入MPA,主要有两个评判标准:一是业务规模大,二是复杂性强。就目前而言,国内互联网金融业态以理财、融资和支付交易为主,整体较为简单,尚谈不上复杂程度有多高。因此,判定标准应该主要集中于业务规模大这一项,支付、理财和融资等业态中均存在一些规模足够大的产品。

  行业趋势研判

  谈到互联网金融趋势,最明确方向应该来源于政府工作报告。从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已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每一次对其描述,在语言上都有所转变: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处提到互联网金融。回顾2014年工作时,提及“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布置2015年工作时,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016年,规范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主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但到2017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连续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明国家对互金行业的认可和高度重视。从健康发展,到规范发展,再到防范风险,都与国家在互金领域开展的一系列监管与整治活动一脉相承,释放出“监管趋严”的信号,这也是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成熟的具体表现。

  可以预期的是,强监管才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常态,此前监管层采取包容和宽松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创新;而如今,行业已逐步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要想继续做大做强,监管就必须及时更上,否则容易出现大的问题。

  同时可以明确的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政策红利已经结束,未来一段时间,监管层还会加速出台相关政策,封堵互联网金融风险漏洞,并进一步细化监管细则。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当前最迫切需要处理的事情是平台合规建设。

  罗彪,原易到政府事务总监,是国内互联网行业政策研究与政府事务实战专家,对互联网行业政策监管特点与趋势、企业政府事务有着深刻、独到见解。罗彪 互联网行业政策观察者)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